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久病床前无孝子,大病面前谁都死。
别光看鸡汤。优秀的人结不结婚都能过得好。不优秀的结不结婚都过不好。
我36岁,是个坚定不移的不婚不育者。首先交代一下背景:我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无房贷,五险一金没有断过,还有一份商业养老险。
我的收入是稳定的,我相信只要我能做好理财,就能在40岁的时候去高级的养老院排号,老了就住进去。
而我的性格是独立的,因为我从小对别人就没有依赖性,曾经大学毕业以后出国读研也是自己照顾自己。我相信爱情,也相信婚姻,但是我不想结婚,也不喜欢小孩子。
初初父母是反对的,倒也不是为了什么继承香火,就是怕我老了以后没有人照顾。
今天,我来说说我是如何说服他们的。
关于“养儿防老”
老了无依无靠的,不是不婚不育的人,而是穷人。过得不好的也是穷人。如果你有钱,即使不婚不育,晚年也不会凄凉。
我家单身的大伯年老了,脾气也很大,没有结婚没有孩子,身边没什么人陪伴,但他有足够的退休金。而家里的亲戚也会常常对他嘘寒问暖,去他家里贴心照顾,就像对自己的爹妈一样。
而有的老人孩子五六个,孙子孙女一大票,自己却住在破烂的屋子里面无人照顾,节日也未必有人上门。所谓的孝子过来给老人送了几次饭,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真是负责任,说不定回家以后还会挨老婆骂。
有钱的老人退休住进养老院,服务员把他当干爹干妈好吃好喝伺候着,院子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伙伴;没钱的老人被子女扔进养老院,被服务员冷言冷语相待,还被挤兑穿小鞋,也没啥好吃的。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当过志愿者,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有钱的老人给服务员买些小东西,有的是人来巴结你,照顾你,最惨的是明明有儿子女儿,被扔进了养老院,在院里也得不到很好的照顾。
关于“无精神寄托”
首先,一个内心很强大的人才最适合不婚。无精神寄托,也就是孤独。
孤独,是条通向自我圆满的道路,古今往来成大器的名人都强调要学会享受孤独,哪怕是以前的皇帝,太子,他们拥有三宫六院妃子成群,内心也是孤独的。如果你认为人生在世,到了年龄随便找个不爱的人结婚,再生几个孩子,家里长假里短的就叫不孤独,那也许你真的白活了。
决定不婚的人,可以在剩下的时间里划成三份:一份赚钱,一份欣赏文艺,一份交朋结友。
只有强大的内心和充足的素养,才能驾驭这份独孤。
自由本身就是孤独的,而孤独,是生活的必经之地。
绝大部分人,他们只是生理上到了适婚年龄,但心理和行动力上仍旧是个孩子。他们该玩儿还是玩儿,混日子的依旧混日子,哪怕有了小孩,也只是当个可以逗乐的宠物……于是,批量生产出一群“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怨妇们成了一只孤独的*队。
不婚,或结婚,只是一个人一生中,要么主动要么被动的其中一个选择而已,顺其自然就好,不必把它放大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地步。
养狗喂猫,有钱有闲。
说走就走,乐得清闲。
碧海潮生,诗酒飘零。
孑然一身,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