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雪芸
编辑
潘心怡
封面来源
视觉中国
三八妇女节这天,35岁的北京单身女白领陈芒在某孕育APP上下单了个孕前检查的套餐。恋爱才谈了一个月,但陈芒却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可以说我是为了生孩子才谈的恋爱。”
按照医学说法,35岁以上初产产妇为高龄产妇。而选择成为高龄产妇,意味着女性不仅要承担更大的身体风险,甚至还需要面临始终无法生育的境况。
“家族里两个大龄生娃的亲戚都不太顺利,一个孩子自闭症,一个做的试管。”为了避免无法预料的“悲剧”,抢在35岁这年生孩子,成为陈芒的年度目标。
在做了充足的功课之后,陈芒发现,在生育这件事上,年龄是一个问题,但若是病理性原因,无论是否步入大龄,都会面临生不出来的情况。
让她的不安感骤升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数字。在晚婚晚育、环境质量恶化、生育观念更迭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正在显著提升。
据中国人口协会、卫健委数据统计,20年前,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仅有2.5-3%,近年来,这一数值已经攀升至约12-15%。
目前,中国不孕不育者约有万人,也就意味着孕龄夫妇中每6对就有1对正在被不孕不育的阴霾所笼罩。
互联网上不少女性将“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流行语奉为圭臬,现实语境中,生育焦虑却在真切地困扰着另一批人。
不孕不育高发的另一面其实是近乎本能的生育热忱,在这种巨大的矛盾下,辅助生殖产业就此催热。
东兴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中国辅助生殖潜在市场空间达亿美元。
在这条辅助生殖的产业链上,上游医疗器械、检验试剂、生物医药,中游辅助生殖服务,下医院构成了一个完整闭环。
在二级市场,市场情绪也为这个庞大的蓝海市场作出注脚。截至发稿,作为辅助生殖的龙头企业,锦欣生殖的股价自年6月上市以来,已从8.74港元涨至15.42港元,市值已达亿港元。
脱去统计学大数据的外衣,12%-15%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浮现的是一个个具象化的个体和沉甸甸的家庭。投资者追捧辅助生殖概念股的欢呼,对于踏上漫漫求子路上的人群来说很难称得上悦耳。
不孕不育,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造就了千亿美元的市场,然而简单的买卖关系并不能解释一切,关于爱、责任、牺牲、传统、压抑......在这里,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关于中国式家庭的隐喻。
打破旧观念随着工作、生活等压力的侵袭,这股生育焦虑笼罩的年龄范围以35岁为中点正在向上、向下无限拓宽。
然而,就陈芒观察,当一个家庭遇上生育不顺利,率先遭医院检查的绝大部分是女性。
在河北地级市某事业单位工作,35岁才结婚的李丽是当地妥妥的晚婚一族。结婚两年还没有孩子,她有些苦恼,“家里气氛一直不好,无论是我父母还是他父母,都觉得是我生不出来。”
备孕期间,李丽是全身心付出的那个,她小心记录排卵期、喝了几个疗程中药,直到夫妻两人下定决心检查,才发现原来是男方精子活力差,从而导致自然受孕率低。这让她松了一口气,“终于不能怪我了。”
可李丽的轻松并未持续太久,检查只是开启不孕不育治疗的第一步,接下来等待她的很可能是一条漫长的,自己不能缺席的“治疗”道路。
同样是面临男方弱精问题,来自杭州的刘佳和丈夫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29岁时和相恋五年的男友结婚,备孕一年无果后,刘佳才发现自己遇上了这样一个“棘手”的难题。反复确认自然受孕几率极低后,刘佳和丈夫决定放弃中药调理,直接选择试管婴儿。
事实上,随着生育观念的转化,这种“自己不好生就考虑试管”的选择开始蔓延到了未婚女性群体中。
在说服刚交往一个月的男友结婚生子的同时,陈芒还为自己额外准备一笔20万的生育资金。她下定决心,“不管是促卵针还是试管,我都准备好了。”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在北京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的卢鸣。28岁刚结婚时,自己曾怀孕过一次,但由于工作太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连带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考虑到已经34岁的自己受孕几率较低,卢鸣正打算接受试管婴儿的治疗。她告诉36氪,在他们夫妻和双方父母、甚至周围的同事看来,试管婴儿是很正常的选择。“就像挂号看病一样,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而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33岁的周然选择试管婴儿的理由更为简单。“一方面是我年龄大了,另一方面是我老公想要一对双胞胎,但是我只想生一次,人工放两个胚胎,如果成功的话,我们都能圆梦。”
医院生殖中心创始人董曦告诉36氪,“30年前,我刚入行时,成功试管生育的平均年龄大概在28岁到29岁,现在我们院绝大部分做试管的人年龄超过了30岁,35岁的成功率也能达到百分之三、四十。”
深耕辅助生殖领域多年,董曦发现,这个转变发生在最近十年,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成熟、价格的降低,消费者端的接受程度也在大大提高。如今,围绕不孕不育,各种医疗服务开始涌现,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辅助生殖服务。
推动辅助生殖行业继续往前走的,还在于背后的市场潜力。
据沙利文数据,年,中国约有万对不育夫妇,当中仅有约56.8万对接受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为7%。
随着二孩*策,经济能力提升,以及对辅助生殖认知加强,辅助生殖渗透率将逐渐升高,预计到年中国约有万对育龄夫妇,当中有约85.5万对接受辅助生殖服务。
这种来自需求端的渴望,也在让过去有些“神秘”医院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们正在为“难生”、“何时生”、“怎么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产业链被催熟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人走进了生殖中心,医院,医院的地方。
这里聚集的是正常的“病人”,在这个不会危及生命的病症面前,他们的目的趋向一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早在年,国内首例试管婴儿医院诞生,当时还是医学院学生的董曦表示,“由于信息闭塞与传统思想禁锢,国内能够接受的人非常少。”
羞于向外人谈及、医疗事故相对少发、行业刚刚兴起......不孕不育领域医院介入的特点。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广播、公交车上,医院“治不孕不育,就到xx医院”的广告轮番轰炸大众。
侧面来看,医院高企的营收也证明了其对不孕不育人群存在巨大的吸引力。
根据每日经济报道调查发现,在年前后,医院每天在搜索引擎的广告投放约为两万元,而它带来的月收入却在万元左右,回报率达到了八、九倍。
尽管广告吹得天花乱坠,但对于不孕不育的家庭,成功率才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