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柳叶刀》发布的一个研究结果表示全球人口在年会达到顶峰,此后开始下降。到了年,全球有23个国家人口可能减少一半,例如韩国、日本、西班牙。这个预言主要以目前的生育率为核心。
“生育率”指的就是某个时期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之比。同样数量的育龄妇女,新生儿越多,生育率就越高。
对于未来世界人口减少,有网友表示这样可以减轻地球的负担。有人则认为人口变少会带来诸多问题。
微博话题网友留言
中国的低生育率敲响警钟
从全世界来看,年时,我国生育率跟发达国家差不多,至今仍未明显改善。中国可能因为低生育率进入一个尴尬甚至棘手的状态——未富先老。
年,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策。计划生育之前,中国的生育率已经跌至2.5左右。从年开始,中国的生育率就低于2,也就是平均1个妇女生的孩子不足2个。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就算年国家放开二胎,生育率依然徘徊在1.6的样子。要知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妇女一生能生育五六个孩子。这个落差是巨大的。从世界经验来看,如果这个数字跌倒1.5以下,我国就会进入“低生育率陷阱”,很难提高生育率;如果跌倒1.3以下,至今没有哪个国家成功逆转过。
-年中国总和生育率走势(来源:快易理财网)
但人会生老病死,只有保持一定的生育率,人口才不会越来越少,平均每个妇女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正常的人口更替。如果我国生育率没有提升,人口数量就会达到一个高峰然后下降,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在全国的比例会降低。
-年中国、美国生育率对比(来源:快易理财网)
不少研究者已经敲响了警钟:联合国曾预测中国会在年开始进入人口负增长,而社科院在《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认为中国人口在年出现负增长。
从世界人口综述公布的数据来看:年,全世界每名妇女平均生育了2.4个孩子。在个统计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了1.个孩子,处于第名,比上一年排名跌了7名,世界排名越来越低了。相反,处于第一位的非洲国家尼日尔平均每个妇女能生大约7个孩子。
年中国生育率处于世界第名(来源:网易)
未来,全球人口减少,一大原因就是亚洲人口的减少,例如中国。按目前形势发展下去,中国将用更短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将来,社会养老、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生不起娃的城市女性
*策、经济水平、文化民俗、教育水平等都能影响生育率。总得来说,进了城,生娃就更难了。
北京大学教授梁建章表示:我国城市化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其中,城市女性的生育成本最高,城市家庭更难生孩子。城镇化综合了多种因素,影响生育率。
虽然我国的总体生育率还没有到世界最低,但是城市的生育率已经在世界最低梯队了。
以首都北京为例,年,北京市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娃0.71个,比当时的韩国首尔(0.84)、日本东京(1.21)、美国纽约(1.65)、英国伦敦(1.73)都更低。年*府出台“单独二孩”*策,年该数字上升到0.85。但是,近年来北京市生育率依然在1以下,本科以上的女性生育率更是低得惊人。
北京只是城市的缩影。城乡生育率的差距使得我国的生育率主要依靠农村,城市渐渐成为一个人口黑洞,吸收周边县城、乡镇的人口进程。这也是最近几年城市“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一个原因。
为什么城市生育率如此之低?因为城市养娃的负担太重了,尤其是女性承担的压力,养娃难而少生甚至不生。
以高房价、高教育成本为主的经济压力是城市家庭肩上的大山。进入城市,就进入新的教育竞争圈:城市养育观趋向于“少量高质”,需要家庭投入大量的金钱、精力,譬如辅导班、素质教育。再加上动辄几百万的房子,家庭必须有足够的稳定的经济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指出,无论是在教育方面的绝对消费额度还是在家庭总消费占比,城市家庭都超过农村家庭。
这一切,哪怕对于城市土著家庭,没有拆迁也是不小的压力。而新城市人既没有原生家庭的支持,也没有农村家庭用得上的宅基地自建房,他们成为经济上最脆弱的一类家庭。
以一二线城市一套大约万的房子为例,需要七八千每月放贷。而北京、上海这样的高收入城市,月入过万也只占35%左右,如果夫妻双双月入过万那是很幸运了。再加上养娃、赡养老人以及日常支出,妈妈如若不工作,很多家庭可能入不敷出。
因而,中国的双职工家庭占比处于世界前列,女性就业率超过70%,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隔壁日本女性就业率仅为30%多。
世界各国女性就业率
抚养后代需要大量时间、精力是女性生不起孩子的关键。传统文化和社会期待都倾向于女性照顾孩子。而且,中国的幼托行业不成熟,妈妈休完98天法定产假就要重返职场,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奔忙。
虽然“中国式养娃”使得老人隔代照顾孙辈。但是,老人也是需要照顾的,一旦老人面临健康问题,夫妻的在经济和精力上将难以分身。此时,女性往往被人期待照顾家庭,而她们如若在没有工作的情况离婚后,制度并未像欧美一些国家给予她们赡养费。
在万难中,她们必须工作,保持生存能力。
城市女性面临家庭、工作的艰难挑战:作为家庭的一根支柱,她们不能失业,同时要照顾家庭。在中国,约42%的女性表示自己是承担家务较多的一方。但她们还面临诸如性别歧视、就业歧视等问题。
从年的一份调查来看,女性明显比男性感知到更多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大龄未婚女青年、已婚未育女性。一些企业为了效益,不雇佣或解雇大龄女青年。事实上,不少女性在26岁左右就开始受到职场性别歧视。一些女性为保住饭碗甚至表示“不婚不育”,以减少招聘方的顾虑。
《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数据
生娃可能让妈妈职业晋升更难甚至失业。这也是二胎*策后,反响不大的一个原因,缺乏保障让妈妈陷入更难境地。
知乎话题讨论
同样贫穷的家庭,一个在城市、一个在农村,城市的家庭不敢生娃、农村的家庭可能相反。城乡区别比贫富差距更能影响生育率。
总体上,城乡区别比贫富差距更能影响生育率,城市女性在多方压力下生育意愿降低。城市中错过生育年龄未婚未育的女性,不再有后代,这是一代人的缺失。
国家可以做什么?
那么,国家可以做什么,减轻城市的人口黑洞,让女性生得起孩子呢?
从家庭出发,社会需要一套围绕着降低家庭生育成本的方案;从女性作为母亲、工作者、妻子的多角色出发,她们需要解决生育上的主要矛盾,“家庭-工作”的精力分配是问题核心。
社会文明发展至今,历史趋势不会走倒车路。德国、日本挽救生育率的事实证明,企图让女性回归传统家庭角色、减少她们与社会的联系是不可行的。
分担女性照顾婴幼儿的负担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因为照料孩子是女性面临诸如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的源头,而这些问题降低生意意愿。10月怀胎和生产过程并不会长久持续。但照料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在0-5岁阶段。
首先,国家需建立幼托体系,公共幼托机构应作为一项社会基础设施,国家承担成本;市场性质的幼托体系作为补充满足个性化需求。
一些国家曾将照顾婴幼儿的成本转嫁到女性的就业平台,譬如令各企业和机构延长妇女的产假、抚育假。但给予的支持不足,一来,这增加雇佣方的负担,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可能在选择面试人员阶段就无形中排除女性;二来,如果女性长期未就业,存在工作技能退化、受到更多就业歧视。相比于就业连贯性更好的男性,女性单方面的长产假,对比之下反而是一种就业劣势。
而国家是公共机构,调配资源,非利益导向,只有以国家为底盘建立幼托机构才是可行的。市场化的幼托机构在成本、市场竞争、利润导向下难以普及广大民众。
再者,在产假、抚育假上有这两种可取的方向:一是让男女假期差别减小,一个家庭诞生婴儿,男性也有产假,夫妻轮换休假,提升社会效率。二是在提升女性假期的同时,给与女性就业支持,如专门给予产后女性就业机会、给与技能培训等;同时给与企业可接受的补偿激励。例如,在挪威、瑞典等欧洲国家,父亲也有产假,需要停下工作照顾儿童。
给企业补偿激励涉及到第三个大的解决方案,即财税激励*策。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投入资金越多,生育率回升越多。但财税激励需要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使得我国面临矛盾性挑战:如果参照欧美标准投入,我国财力支撑不足。
因此,我国在财税激励上只能在迫切领域针对性投入,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力量譬如单身税、社会抚养费加入生育基金。针对城市的低生育率,诸如税收减免可更多刺激城市高收入人群。
从长远来看,国家应想办法降低城市家庭生活压力,尤其是住房压力。从年上半年数据看,住房第二大支出大,并城市家庭中接近第一大支出。这项支出减少一小部分,家庭的经济紧箍咒就松一些。况且,在“有房才有家”的传统观念下,单身青年的结婚率也有望提升。再者,国家可进一步放松计划生育*策。目前二胎*策效果并不明显,说明国民的生育意愿已经很低了。
中国城镇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生育率问题已凸显。无论是公共幼托体系还是女性就业支持体系,或是财税刺激*策,都需要国家的财*支出。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使得我国面临较大挑战。
提高生育率,国家有“可为之处”,也有“难办之处”。生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女人们想生、生得起!唯有赶在居民总体生育意愿还有挽救余地前,抓重点,有的放矢才能有成效。
(原创作者:)
参考资料:
1.《年世界各国生育率排行榜》
2.《梁建章:中国城市人口生育率世界最低,要大幅度降低育儿成本》
3.《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发布两成女性称就业遭严重性别歧视》
4.《中国女人到底有多累?看完大数据我惊呆了》
5.《张晔、刘志彪
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
6.《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