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放开三胎”又双叒上微博热搜了。
中国人口报告显示,中国既面临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也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
而由于近几年新生人口不断下降。
故专家建议:放开三胎政策。
因此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自己都养不起了,生个孩子出来一起喝西北风?”
“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
……
为什么这个建议会引起大家如此大的反感呢?
有人说:“因为你给我的,并不是我想要的。”
其实有时候生育率降低了,并不是和政策有关,毕竟对于不想生孩子的人来说,不愿意生就是不愿意。
其实在放开二胎的时候,就有一个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生二胎”引起的家庭纠纷不少。
我们律所也接触过这样的案例。
女方和男方当时是自由恋爱,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俩人感情其实挺好的。但是后来二胎政策放开之后,婆婆一直劝说夫妻俩再生一个,可是这个时候女方本来之前生第一胎的时候就很影响自己的工作了,这个时候她也实在不愿意再生第二个,而且当时结婚也说好了,只生一个。
本来女方觉得男方应该和自己是一致的,但是没想到男方也希望自己再生一个,最后家里人也闹得很不开心。
关于生孩子的问题,其实原因也是多样的。
1、很多人觉得是因为经济压力太大,房价物价涨太快,自己都养不活,根本没能力要孩子。
除了不断攀升的房价,在大城市里养小孩的成本太大,教育费用就是个大头。
有人曾统计过,在北京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上大学,最低成本是80万;最高成本是万;中等的支出是万。这里不包括出国留学的费用。这些数字,对于许多普通中国家庭来说,无疑都是无法承受之重。
虽然也有人说,没钱也能把孩子养大啊,毕竟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但在如今这个时代,没有哪个父母不想给孩子更好的,迫于经济的压力,不敢生或不敢多生。买房成本、教育成本、孩子的生活花销等,才是导致年轻的人根源所在。
2、传统思维与新观念的博弈
现如今的80、90后,因为受现代思维的影响较大,丁克一族、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越来越多,尤其是女性的思想更趋于独立,是否生育或多生的传统观念,已慢慢被新的思想取缔。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非常注重个人的空间和自我的幸福度,不想因为孩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放弃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虽然传统观念认为,生孩子延续家族血脉是整个家庭的义务,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老一辈还认为“养孩子是为了老有所养”,甚至认为“没有后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然而,现在却不一样。
现在年轻一代思想开放。他们意识到生活其实有很多的选择可以挑选,人生的轨迹不必非要追随父辈。
于是,很多人就觉得,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过也很好啊,何必非要生个孩子呢?
3、教育程度的提高
资源的分配,很多网友骂专家是“何不食肉糜”,没有下凡体验人间生活。就现在的生孩子的主力军来看,主要是90后。
而90后除了上面提到的“结婚”压力之外,随着教育的水平的提高,对心理学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有时候大家会发现很多上一辈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所以在网上也能看到很多人在表示原生家庭的伤害时很难恢复的,而他们对于养育一个孩子更是没有信心,甚至是排斥。毕竟,教养孩子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干脆就不生。
同样的,也了解到资源分配不均,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多养几个,不如养好一个”的道理,所以宁愿不生或者少生。
4、更多现实及舆论影响
女性对生育的恐惧,怀胎10月到后期对孩子的照顾,可能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双难局面。
生孩子怕自己的工作不保,可能从结婚开始,领导就要开始考虑她是否要休产假,是否回家带孩子,公司好的项目自然也轮不到她头上,几年的职场努力可能都将功亏一篑。
不生孩子,家里人会劝、催,甚至可能周围人也会背后说闲话。
于是不敢轻易迈出那一步。
更有产后抑郁、婆媳关系等诸多问题,加重女性群体恐育的心理现象。
其实看了很多大家的观点,我觉得很多女性其实不是排斥生孩子,而是排斥生育是女人的义务这一观点。
女性不仅无法认同这种观点,反而越发恐育,其中既有单身女性,也有很大比例的已育女性拒绝生二胎,她们抗拒的理由并非单纯是要再次经历怀孕分娩的身体痛苦,而是家庭与社会制度都缺乏必要的理解与支持。
在网上看到有博主分享了一部日剧,叫做《70岁生了第一个孩子》。
这部剧的主人公与妻子一直没有孩子,却在妻子69岁时得知妻子怀孕了,妻子非常想生下孩子,但丈夫却很担心,查阅了各种资料,也让妻子进行了身体检查,确保妻子的状况可以生下孩子之后才支持妻子生下孩子。
丈夫发现妻子承受了很多压力之后,还鼓励妻子出门,帮助她缓解焦虑。
除此之外,妻子的生育还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
妻子怀孕时,
政府机构就发放了贯穿孕期的产检补贴,还有工作人员和他们进行“摇篮交流”,以便必要时提供帮助。这种交流并不是针对他们一家这种的特殊情况,而是所有孕妇。
分娩后,政府机构派保健师上门了解母亲和婴儿的情况,尤其是孕妈需要填写一份产后心理状况调查表,以便及时为女性育儿中的困难提供帮助,疏导焦虑情绪。
所以有时候家庭与社会不仅需要为女性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