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着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各有侧重,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息息相关。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我国人口增速过快,导致经济发展受限,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提高了老百姓生育的意愿,不得已之下推出了计生政策,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群众的生育意愿反而下降,这与日益增大的生活压力有关。
近几年生育率更是创下历史新低,即便相关部门力推“二孩三孩”政策,情况也不见改善,老百姓不愿生育的原因何在?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出生率为何持续下降
在我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无子不孝”,但经济日渐发达的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转变,当今社会“晚婚”是常态,年轻人结婚的欲望并没有那么迫切,他们更希望在事业上能够有所成就。
“养儿育女”这样的事情总是排在各项规划之后,在愈加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不婚不育并不算什么稀奇事。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界交流更为频繁,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促进了老百姓思想的进步和开放,倾向于更先进的现代生育观。
“少生、优生、优育”已被绝大多数家庭接受,“女性能顶半边天”,更多的女性走入职场,接收了更前沿的知识理念,除了生育,她们更愿意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我价值。
“生活压力大”也是老百姓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购房、买车、组建新家,年轻人结个婚差点把双方家底掏干净,实在无力承担下一代的教育抚养等义务。
经济快速发展、物价不断攀升,“养育孩子”成为一个家庭最大的金钱支出项目,越来越多的父母在成为“房奴”、“车奴”后,又成为了“孩奴”。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年轻人为了让下一代“不落人后”,便需要尽心尽力抚养,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必不可少。
即便如此,老了以后“子不养”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医疗的完善、养老金的提升等公共福利政策也将赡养老人的部分义务,从孩子身上转接到社会,“生孩子”并不能成为一种生产力,反而会让生育者身心俱疲。
人口老龄化的诸多影响
近些年来出生率大幅下滑,人口老龄化凸显,如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旧得不到改善,那必将导致我国人口结构持续失衡,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