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娲人口
研究团队:任泽平、梁建章、*文*、何亚福
导读
年人口开始负增长,总和生育率跌破1.1、全球倒数,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中国总和生育率从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年的2左右,再降至年后的1.5左右,年仅1.15,年或不到1.1,仅为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全球倒数。全面二孩*策不及预期、三孩*策效果未显现,未能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已消退,出生人口自年以来连续六年下降,年出生人口万人,比年减少万人,创历史新低,总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开始负增长。
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的中方案预测,如果不采取实质有力生育支持措施,到年,中国出生人口将降至万,仅为印度的1/3,年降至万,仅为印度的1/4。
根据泽平宏观发起的12.6万人问卷调查显示,年轻人生育意愿低,最大的呼声是生育补贴、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和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任泽平、梁建章、*文*、何亚福等生育*策改革派,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开始逐渐看到曙光,生育*策在逐渐松动。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过去长期影响生育*策走向的保守派也开始改弦易辙,翟振武等也开始呼吁放开并鼓励生育。
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策及配套措施”。
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但势大力沉。当前必须正确认识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正确认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前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应加大支持生育*策的力度,根据国际经验,以下措施有效果:生育现金补贴、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辅助生殖纳入社保、休假激励、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教育改革等,实质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人口问题是未来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关系到长期经济繁荣发展和民族复兴,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
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发展,放开单独两孩——实施全面两孩——放开三孩——全面放开——鼓励生育是大势所趋。我们在年呼吁“是该放开三孩了”,全网5.6亿阅读,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公共*策。年我们呼吁“建立鼓励生育基金”,还处于争论阶段,但各个地方已开始推动。
未来应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积极应对“不敢生”、“不能生”、“生不好”等系列问题。
相信通过一系列生育支持*策体系,中国生育率有望触底回升,人口有望实现结构优化和长期均衡发展。我们深爱这个国家,深爱这片土地,近期发布《当务之急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是该全力拼经济了》《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性的态度,推动社会进步,以不负几千年来读书人的士大夫精神。做有温度、有情怀、有专业的研究。
摘要
中国70年生育*策及情况演变: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生育率跌破1.1、全球倒数。1)生育*策演变:从家庭自主到*府计划,从鼓励到严控再到放松。年以来生育*策主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一是-年鼓励生育阶段;二是-年宽松计划生育阶段;三是-年严格计划生育阶段;四是年至今放松计划生育阶段: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到“放开三胎”。2)生育情况演变:生育率走向低迷,育龄妇女规模见顶下滑,全面二孩效应消退,出生人口开始大幅下滑。中国总和生育率从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年的2左右,年仅1.15,年或不到1.1,仅为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全球倒数。全面二孩*策不及预期、三孩*策效果未显现,未能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已消退,出生人口自年以来连续六年下降,年出生人口万人,比年减少万人,创历史新低。从长期趋势看,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测到年,如果不采取实质有力措施,我国出生人口将降至万。3)低生育率影响: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即将见顶,人口红利消失,剩男问题严峻。从劳动力方面看,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预计年将比年大幅减少约23%。从老龄化看,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年中国老龄化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从人口总量看,年中国总人口开始负增长,若生育率持续低迷,将持续负增长,年左右开始将急剧萎缩,年占全球比例将从18%降至6.5%。从剩男问题看,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年期间一度超过,年后逐渐开始改善,年已降至.7。但农村“剩男”问题仍较突出,且随着女性意识觉醒和婚姻匹配问题,单身女性规模日趋上升,或将加大“剩男”规模。
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1)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再到成本约束。2)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3)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房价快速攀升,-年房贷收入比从16.2%增至57.4%。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托儿所奇缺、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52%。“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
国际经验:鼓励生育效果如何?1)OECD经验:OECD国家鼓励生育*策体系主要涵盖经济补贴、托幼服务、女性就业支持、保障休假等四个方面。2)法国:积极推进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总和生育率提升至接近2。法国早在二战前就开始鼓励生育,通过完善细致的津贴体系、多样化的托幼服务和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等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年总和生育率提升至1.88。3)日本:传统性别分工激化工作与家庭矛盾,总和生育率停留在1.3左右,人口形势严峻。日本从年代开始鼓励生育,但年总和生育率仍停留在1.3,低生育率导致日本人口于年见顶。原因在于:一是日本错过了调整生育*策的最佳时机。二是日本鼓励生育力度较弱,家庭福利开支占比仅1.6%,在OECD国家中排名倒数。三是日本“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较为普遍,职场性别歧视严重,越来越多日本女性放弃结婚生育。
启示: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1)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撑和标志。人是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一切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人。2)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将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孩子、什么时候生育的权利还给家庭,由每个家庭自主决定生育的孩子数量。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全面放开,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多生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3)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包括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策、加大托育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大教育医疗投入、降低抚养直接成本、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推动教育改革缩短教育年限等。
目录
1中国70年生育*策及情况演变: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1.1生育*策演变:从家庭自主到*府计划,从鼓励到严控再到放松
1.2生育情况演变:生育率走向低迷,育龄妇女规模见顶下滑,全面二孩效应消退,出生人口大幅下滑
1.3影响: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消逝,农村“剩男”问题严峻
2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
2.1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再到成本约束
2.2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
2.3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
3国际经验:鼓励生育效果如何?
3.1OECD经验:鼓励生育哪招最管用?
3.2法国:积极推进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总和生育率接近2
3.3日本:传统性别分工激化工作与家庭矛盾,总和生育率停留在1.3左右,人口形势严峻
4启示: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4.1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2应立即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
4.3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
正文
1中国70年生育*策及情况演变: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1.1生育*策演变:从家庭自主到*府计划,从鼓励到严控再到放松
年以来,中国生育*策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年鼓励生育阶段: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年4月,卫生部和*委卫生部联合发布办法禁止非法打胎。年12月,卫生部发布《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年1月,卫生部通知海关禁止进口避孕药和用具。
二是-年宽松计划生育阶段:从节制生育到“晚稀少”*策。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人口6.02亿、大幅超预期,同时人口暴增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节制生育*策逐渐被提出。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策性的问题。”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策。“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三是-年严格计划生育阶段:独生子女*策、“一孩半”*策、“双独二孩”*策,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年3月,“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首次被写入宪法。年10月,中央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此,旨在控制一代人生育率的“独生子女*策”在全国全面启动和实施。年9月,计划生育国策被写入中共十二大报告,并在同年12月落实到宪法。当年,湖南省常德市率先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后在全国推行。
由于阻力很大,年4月中共中央适当给部分农村地区“开小口、堵大口”,全国19个省农村逐渐调整为“一孩半*策”,即头胎生女孩的,可再生一个孩子。年底通过、年9月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且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各地根据该法制定“双独二孩”*策并陆续推开,河南年实行、全国最晚。根据社科院蔡昉()统计,年之前独生子女*策覆盖全国35.9%的总人口,一孩半*策覆盖52.9%,二孩*策覆盖9.6%口,三孩及以上的*策覆盖1.6%。
四是年至今放松计划生育阶段: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放开三胎”,逐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二孩”*策。因效果不好年推行“全面二孩”*策,《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修订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年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是自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以来,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年《*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年8月1日,国家卫健委*组在《求是》杂志刊文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优化生育*策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同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强化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自“放开三孩”以来,各地积极健全生育配套服务,从生育补贴、生育保险、个税减免、延长育儿假、提供托育服务、住房优先保障等方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越来越多的地方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根据统计已经有四川省攀枝花市、甘肃省临泽县、湖北省安陆市等十几个城市出台或拟出台生育或育儿补贴的相关*策,但目前看补贴力度仍有提升空间,低于大部分欧洲国家。
1.2生育情况演变:生育率走向低迷,育龄妇女规模见顶下滑,全面二孩效应消退,出生人口大幅下滑
中国总和生育率从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年的2左右,再降至年后的1.5左右,年仅1.15,年或不到1.1,仅为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全球倒数。与总和生育率相关的一个指标是保持人口规模不变的世代更替率,发达国家人口世代更替率为2.1左右。根据我们估算,年总和生育冲高至1.7、较年明显上升,年略降,年明显下降至1.5左右,年基本持平,年仅1.3,年已降至1.15,年不到1.1(按出生人口每年万计算)。从国际看,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法国、美国、巴西、英国、德国、日本分别为1.79、1.66、1.64、1.56、1.53、1.3。
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年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比年减少约27%,其中25-30岁生育高峰期妇女将减少18%。在修正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低龄人口漏登后,我们估计了-年育龄妇女情况。年中国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为2.5亿,到年达3.8亿人的峰值,年降至约3.2亿,预计到年将降至3.0亿。其中,20-35岁的主力育龄妇女从年的约1.2亿增至年1.9亿的峰值,到年降至近1.5亿,预计到年将降至1.1亿;年,25-30岁生育高峰期妇女约万,预计到年将降至约万,降幅约18%。
全面二孩*策不及预期、三孩*策效果未显现,未能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已消退,出生人口自年以来连续六年下降,年出生人口万人,比年减少万人,创新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年的年均万,-年的年均万,-年的万,之后逐渐下滑至-年的万。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策终于有所松动,年末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孩*策,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但效果不及预期,“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策未能扭转低迷生育趋势。-年出生人口分别为、、万。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年达万、创年以来峰值;但年开始,出生人口连续六年下滑,至年已跌破千万大关,降至万人,继续创历史新低。
从分孩次出生数占比看,二孩及以上孩次占比从-年的45%-47%骤升至年58.6%,、年分别为58.7%、57.7%,年降至约54.2%。没有一孩哪有二孩三孩,在生育堆积效应消失后,一孩出生数占比将恢复到高于二孩占比的常态。
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生育率低迷、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中方案预测,到年,如果不采取实质有力的生育支持措施,我国出生人口将降至万,为印度的1/3,年降至万,仅为印度的1/4。
分省看,广东出生人口居前,河南、山东、河北等人口大省近五年出生人口降幅超过40%,黔桂藏生育率最高,京沪津、黑吉辽生育率垫底。从出生人口看,年出生人口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河南、山东,分别为.3万、79.3万、75万人,仅广东省出生人口超百万,合计占全国的26%。从出生人口变动看,-年*、山东、黑龙江3省出生人口降幅超过50%,重庆、湖南、河北等10省出生人口降幅在40%-50%,山西、吉林、四川等15省出生人口降幅在20%-40%,仅宁夏、贵州、西藏3省出生人口降幅小于10%。从总和生育率看,根据七普数据,贵州、广西、西藏总和生育率均超过1.9,而上海、黑龙江、北京、吉林、辽宁、天津则不到1。
1.3影响: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消逝,农村“剩男”问题严峻
1)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预计年将比年大幅减少约23%。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大市场,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少,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顺差,同时过剩的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速较高。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年、年见顶,而日本、美国、英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分别在、、年见顶,当时的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
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中方案预测,到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年的基础上减少约23%。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萎缩,劳动力成本将日益上升,部分制造业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从边际上看,中国人口红利已经结束,面临“未富先老”局面,未来储蓄率和投资率将逐渐下降,消费率将逐渐上升,经济潜在增速下滑。从绝对水平看,当前中国人口总抚养比约40%,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人口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小于50%)。
2)人口老龄化加快,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年中国老龄化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年升至14.9%,预计在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年的约36.8%。-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年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从发达国家看,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法国用了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年)、中国仅用了20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法国用了28年(-年),德国用了36年(-年),日本用了11年(-年)。未来随着第二、三轮婴儿潮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叠加低生育率影响,老龄化趋势将加速。预计中国将于年前后、即用10年左右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年的31.1%、年的36.8%,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年及之后的约46%。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预计到、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3.27、3.93亿,占全球老人比重将分别为36.8%、40.4%,届时大致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并且,中国高龄化问题也将日益突出。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超万人,占比2.5%。预计、、、年将分别占比3.8%、10.3%、17.1%、20.8%。此外,中国未富先老问题较明显,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3.5%时人均GDP均在2.5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余美元,将面临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加重的双重压力。
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年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亿元,剔除财*补贴后的实际盈余约为-1.49万亿元,连续9年为负。养老保险在社保体系中占比约67%,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盈余为-亿元,实际盈余连续9年为负。当前社保缺口主要在于历史欠账,即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办社会,部分人群未在退休前缴纳保险费,但享受养老金发放福利。年11月国务院发布《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要求年底之前划转企业国有股权的10%补充社保。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凸显,这也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难题。从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中国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从年的18.5个月逐渐下降至年的11.2个月,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65。年有12省入不敷出,20个省的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在12个月以下,7个省的抚养比已降至2以下;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从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年累计结余转负。并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年中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从14.3%增至3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患病从33.8%增至58.4%,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是平均水平的1.8倍。
3)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年中国总人口开始负增长,是年以来除三年自然灾害期外,第一次负增长,符合我们近年对人口总量的预测结果;但若生育率持续低迷,将持续负增长,年左右开始将急剧萎缩,年占全球比例将从18%降至6.5%。年中国总人口为万人,净增万,年总人口140万人,净增仅48万,年总人口万人,比年减少85万人,人口总量开始见顶回落,进入负增长。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年8月,国家卫健委*组在《求是》杂志刊文就指出,中国总人口会在“十四五”期间进入负增长阶段。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中方案预测中国人口会在年左右达峰,中国人口问题逐渐被重视。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中方案,中国人口总量会在年见顶回落。
相较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5、年已降至不到1.1,处极低水平,随着生育堆积效应消失,生育率还将进一步下滑。如果总和生育率一直较低,中国人口将陷入持续负增长。人口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年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年左右开始,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中方案预测,如果不采取实质有力措施,年中国总人口将下降至12.64亿,年中国人口将降到6.85亿,占世界比例将从现在的18%降至6.5%。
4)出生人口性别比从年代开始逐渐严重失衡,年后逐渐开始改善,但农村“剩男”问题仍较突出。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6,年超过,年接近,之后长期超过。严重失衡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导致*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年《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目标为,这是中国首次把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纳入国家规划。年《国家人口规划(-年)》提出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以下,年降至、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策影响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从年的.6开始持续下降,年已降至.7。但是随着女性意识觉醒和婚姻匹配问题,单身女性规模日趋上升,或将加大“剩男”规模。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仅略超万人,年超过万,年超过万,年超过万。
从城乡分布看,“剩男”超过一半在农村,年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在城市、建制镇、乡村的分布分别为24.4%、13.5%、64.2%,年变为37.4%、16.4%、46.2%。
从受教育程度看,乡村“剩男”超过60%为低学历者。在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中,年未上过学、小学文化、初中文化的比例分别为5.8%、21.6%、36.4%。
从经验上看,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的择偶对象就会向低年龄女性转移,并可能将择偶地区范围扩大,城市男性找农村女性,富裕地区男性找欠发达地区女性,“剩男”最后沉积在低收入贫困阶层。“个人困扰”的婚姻挤压问题可能演变为“公共问题”的人口安全问题,包括妇女买卖、性骚扰等。
5)失独家庭已达百万。独生子女死亡可能会让整个家庭面临崩溃,抚养、赡养、经济、教育等家庭功能和社会化功能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已累计超过万个,且每年“失独家庭”增加7.6万个,此外还有数量较大的“残独家庭”。
2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
2.1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再到成本约束
根据驱动生育率下降主导因素的变化,可以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1)高死亡率驱动阶段,人们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总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农业文明时期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农业生产的闲暇时间多、机会成本低。而且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决定生养子女的预期经济收益高,农民只能依靠养儿防老,家族地位也与人丁是否兴旺密切相关。公共卫生条件落后、战争频繁等因素导致死亡率高达20‰或30‰以上,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人们认识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左右。随着公共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医疗技术大幅进步,死亡率持续大幅下降,人类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对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随着避孕节育技术进步而下降。从国际经验看,这种自然转变大多有15-25年的时滞。-年中国死亡率大致从约20‰降至8‰,-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从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生育行为更接近情感需求,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总和生育率大致从3降到2左右。由于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响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转变为收益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后、女性更多参与就业使得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上升;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与收入基本不相关,功利性收益下降,导致意愿生育数下降。并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对孩子质量需求更大。逐渐使得家庭的生育行为逐渐远离功利,接近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总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国这种转变大致发生在-年,除计划生育*策影响外,还在于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4)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于意愿生育水平。在现代社会,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不是因为意愿生育意愿数的减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不能完全实现。实际生育水平与意愿生育水平的差距决定于成本的高低。
2.2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
1)中国结婚率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呈上升趋势;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年平均初婚年龄从22.9岁推迟至28.7岁。与美国、欧洲非婚生子女占比高达40%-60%不同,中国非婚生子女占比大约不到10%,因此,中国生育问题首先是结婚问题。-年中国结婚对数从.9万对持续降至.3万对、降幅43.3%,婚姻登记对数自年以来连续跌破万对、万对、万对大关,-年粗结婚率从9.9‰下降至5.4‰,“婚都不结了,怎么生孩子”。-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推迟至29.4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8岁;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分别在、年超过晚婚年龄(女23岁、男25岁)。根据民*部统计,-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8.6%,25-29岁、30-34岁、35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34.3%、9.9%、8.8%增至34.9%、19.3%、27.2%。
晚育现象也日益突出。-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7.9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至29.7岁。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20-27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数占比分别为86.6%、74.9%。而到年,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23-31岁,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45.8%;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24-33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69.6%。并且,-年30岁及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6%增至近29.8%,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45.4%。从年人口普查数据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7.5、30.3、31.6岁。
此外,结婚后选择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户籍家庭中占比约为10%左右,且呈趋势上升;根据全国*协副秘书长刘家强年7月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年中国有60万户丁克家庭,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2)因婚姻市场匹配问题及单身主义等,“剩女”规模快速增加至约万,学历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场中,女性多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于自身条件的女性。这意味着即便婚姻市场男女性别比平衡,条件最好的女性和条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仅为46万,年超过万,年攀升至2.4万;其中,30-34岁女性未婚率从0.6%攀升至9.3%。从城乡分布看,年城市30岁及以上女性未婚率为3.7%,明显超过建制镇的1.7%、农村的1.2%。从受教育程度看,年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率高达14.4%,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1.8%。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龄推迟、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卫生保护缺失等导致不孕不育率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不孕不育率为12%-18%。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5-29岁,男性为25-35岁。有研究发现,35岁女性生育能力大致为25岁时的50%,到40岁时再降至35岁的50%。日夜颠倒、久坐、不锻炼、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吸烟、酗酒、环境污染、高强度辐射等均会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根据广州医院年基于11.3万例样本的研究,-年男性精液质量呈明显下滑态势。
2.3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高。根据育娲人口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估算中国抚养成本/人均GDP为6.9,高于除韩国以外的所有国家。
1)房价快速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快速上升,-年房贷收入比从16.2%增至57.4%。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给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元/平上涨至元/平。-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38.3万亿元,增长23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57.4%,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9.0%增至.3%。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根据Numbeo数据显示,年6月全球前十大高房价城市,中国已占近一半,并且北上广深中心房价收入比分别为41、32、28、32,远高于纽约、伦敦、东京的7、10、10,中国城市家庭对房价支付能力较弱。
2)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托儿所奇缺、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52%。
第一,当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
第二,我国严重缺乏3岁以下托幼服务,家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照看孩子。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口报告》,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5.5%左右,供给缺口非常大,而经合组织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平均为35%,欧盟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平均为32.7%。相比来说,中国现有入托率处于垫底位置,托幼服务严重不足。
第三,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是学前教育费用高昂的一个重要原因。年公立幼儿园数占比86.5%,在园人数占比94.6%。从年开始幼儿园被大量推向社会办学,加上基层中小学大量撤点并校,尤其在农村,导致农村、县镇、城市幼儿园分别大幅减少4、1.5、0.9万所。-年全国幼儿园所数从11.2万增至29.2万所,公立幼儿园数从6.7万所减少至年的4.8万所,再回升至年为12.4万所,占比从60.1%降至30.7%再回升至42.4%;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从87.3%降至50.6%。城市、县镇、农村的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分别从75.5%、74.8%、90.6%下降至年的44.0%、50.4%、63.9%。此外,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逐渐演变为“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教师减负、家长增负”。
3)医疗费用持续上升,-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上涨33倍,远超可支配收入13.9倍的涨幅。由于环境污染、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患病率上升,医疗费用也持续上升,影响家庭生育决策。-年,中国居民平均到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从3.07人次上升至4.13人次,住院率从5.1%升至16.3%。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1元、次均住院费用.8元、日均住院费用元。在此影响下,-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62元升至2元,上涨33倍,远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13.9倍、人均消费性支出11.3倍的涨幅;其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3.2%上升至8.8%,其中城市从3.1%升至8.3%,农村从3.2%升至9.9%。
4)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80后、90后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面临“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估计,年全国独生子女规模约1.45亿,且在现行生育*策下每年增加约万人以上;由此推算,年独生子女规模约有1.8亿。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需要赡养四个老人,如果再生育二孩,则生活压力更大,养老负担重对生育意愿形成明显挤压。如果当前生育形势不改变,随着未来00后进入婚育年龄以及老人寿命延长,部分家庭甚至可能面临“八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即八个老人、四个父母、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5)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15岁及以上)从73.2%降至61.6%,大幅下降11.6个百分点,但在全球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年全球女性劳动参与率为46.3%,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为55.2%、51.3%、53.3%、19.2%。与此同时,尽管中国保护女性就业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少,但职场的性别歧视仍然较为严重,-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男性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2.7个百分点,而全球、美国、欧盟、日本男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差距均呈缩小态势。
3国际经验:鼓励生育效果如何?
3.1OECD经验:鼓励生育哪招最管用?
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瑞士等国家便开始采取措施保障女性生育权利。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出的“12周休假、工作保护、收入补偿”三大倡议,奠定了OECD国家的生育*策基本准则。OECD内部各国的生育支持*策框架大体相近,但措施侧重点不同、支持力度不同等导致效果出现分化,按生育率走势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法国、瑞典为代表的,总和生育率回升到1.8以上的国家;二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总和生育率停滞在1.4左右的国家。
OECD国家鼓励生育*策体系往往以设立专门机构为基础,*策主要包括保障休假、提高经济补贴、提供托幼服务、加强女性就业支持等四个方面。不少国家已设立专门的家庭事务部门,如德国年设立德国家庭事务、老年人、妇女和青少年部;英国于年在内*部中设立专门的家庭*策单位等。中国自年开始设立控制人口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年改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年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鼓励生育的主要*策如下:
第一,立法保障休假,OECD不少国家设置了3-5个月产假、6-35个月育儿假,产假平均为4.5个月,育儿假平均为9.0个月,陪产假平均为1.4周。年75%的OECD国家拥有3-5个月产假,产假平均为18周;50%的OECD国家拥有6-35个月的育儿假,也有12个国家没有设置育儿假,OECD国家育儿假平均为36周。育儿假一般在产假之后使用,时间更长。各国妇女在休假期间可享受的薪资水平存在差异,统一调整成平时薪资的%以进行横向对比,OECD各国女性总假期平均为30周,其中,爱沙尼亚、匈牙利总假期长度达85周、68周,排名居前;爱尔兰、澳大利亚分别为6.9、7.7周,排名倒数。中国规定产假为14周、无育儿假,各地在实践中一般将产假设为18-23周,并有7-30天的男方陪产假。
但女性休假长度和生育率高低相关性很弱,其中原因在于延长女性休假时间与保障其就业权益存在一定矛盾。产假过长可能会让女性在职场中面临更大的歧视和排斥,提高就业门槛、降低职业升迁机会。如德国的女性生育总假期长度为42.6周,但年总生育率仅为1.57;而英国的总假期长度为11.7周,但总和生育率为1.79。因此,保障女性休假必须与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完善父亲陪产制度的举措同步推进。如法国有14天男性陪产假,瑞典、法国和德国父母双方可共享育儿假。完善父亲生育休假制度既鼓励夫妻共同承担家庭事务和育婴责任,也一定程度上缩小男女性在生育问题上受到的影响程度。
第二,发放经济补贴,年OECD国家家庭福利开支与GDP的比例平均约2.4%,家庭福利开支比例与生育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年除土耳其外OECD国家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例均在1%-4%范围,平均为2.4%,其中法国为3.7%、比重最高,土耳其为0.4%、比重最低。家庭福利开支占比越高的国家,生育水平越高。如冰岛年家庭福利开支占比为3.4%,年总和生育率为1.71;而韩国家庭福利开支占比为1.4%,年总和生育率为1.05。中国在年新个税改革时将3岁及以上子女的教育费用纳入税前抵扣范围,金额为固定元/孩/月。
第三,大量兴建托幼机构,年OECD国家0-2岁入托率平均为35.0%,入托率越高,生育水平越高。大部分OECD国家通过*府新建托幼机构和鼓励私营托幼机构发展来支持生育,年OECD国家大部分0-2岁入托率在10%-60%之间,平均为34.2%。此外,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还出台*策鼓励(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孩子,以减轻父母压力。根据腾讯教育《0-3岁儿童托育服务行业白皮书》,中国0-3岁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隔代照料非常普遍。
第四,加强女性就业权利保护,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生育率越高。OECD国家重视女性就业权利保护,如瑞典*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事业为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都为产后女性的再就业提供培训等。根据世界银行,-年OECD成员女性劳动参与率(15岁及以上)从47.8%上升至51.5%,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从26.1个百分点降至16.8个百分点。一般而言,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的国家,意味着女性的就业权利得到了更好保障,生育率越高。如年瑞典男女就业率差距仅为3.0个百分点,年总和生育率为1.78;而意大利男女就业率差距为18.1个百分点,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32。-年OECD国家的男女收入中位数差距从15.6%下降至13.5%。-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从73.2%降至60.6%,劳动参与率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4.8个百分点。
3.2法国:积极推进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总和生育率接近2
法国早在二战前就开始鼓励生育,通过完善细致的津贴体系、多样化的托幼服务和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等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年总和生育率达1.88。18世纪初,法国是欧洲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随着出生率持续下降,-年法国人口规模从万微增至万,降至欧洲第五。早在年法国就出台《反堕胎法》抑制人口出生率下降。年法国颁布《家庭法典》,是法国家庭*策的源头。之后,法国不断出台和完善鼓励生育*策且取得了成效。根据世界银行,年法国的总和生育率为2.74,年下降到1.93,低于更替水平,年又进一步下降至1.66、创历史最低,但年回升至1.88。
法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保障假期,设置16周产假、11天男性陪产假和1年的夫妻共享育儿假。根据法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