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育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网女人都在骂北大娇妻女人何苦为难女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多少钱 http://www.t52mall.com/m/

最近某博、某站上有个话题很热闹,一场不到三十分钟的访谈,让网友连续吵了好几天。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著名日本学者,日本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新书《始于极限》在中国大卖,出版社联合B站做推广活动。一个由三位北大毕业女性打理的“北大宿舍聊天”节目,连线上野千鹤子,双方进行了一场视频访谈。

一面是自己崇拜已久的精神领袖,一面是冠以北大才女之称的高知博主,很多人原本对这场访谈充满了期待。可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深。看完访谈后,很多人破口大骂:

你们问的是什么蠢问题!

好不容易访谈上野千鹤子,你们就给我看这!

有人说,三位博主提出的问题非常肤浅、无聊,简直“有辱北大门楣”;有人说,她们将这么珍贵的访谈机会变成了一次庸俗的自我表演。甚至有人说,她对北大的滤镜,被这几个毕业十年的北大才女毁了……

视频是火了,但这几位博主也快被骂成筛子了。

1

这三位北大博主,到底问了什么呢?

“如何识别自己是不是恋爱脑”

“该不该和直男癌对象谈恋爱”

……

主要是一些个人婚恋类问题,安全又有流量。出版社要推广新书,为引流提出这类大众化的问题,并不奇怪。

但粉丝们不这样看。

因为这次视频博主们对话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独立女性、一直标榜不婚不育的上野千鹤子。

慕名而来的粉丝们是想见证一场关于女性主义的严肃对话,而不是围观三位已婚女性,讲述自己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并让上野千鹤子答疑解惑的心灵鸡汤。

那些素来反感婚育的网友就更恼火了,说博主们是假借女权之名,捍卫幸福人妻的尊严。尤其让她们愤怒的,是博主们竟然问上野千鹤子——

“你为什么不结婚呢?是被男人伤害过吗?还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关于不结婚的理由,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一书中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对婚姻关系不感兴趣。在粉丝们看来,问上野老师这样的问题,既是一种冒犯,也违背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基本素养。

因为在一个女性主义者看来,“不结婚是不是因为被男人伤害”,是一个带有“厌女倾向”的问题,它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女人不结婚,是因为被男人伤害和抛弃,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而不是主动的选择。

另外,这三位博主还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故事。有人为了护照、纳税和遗产交接而结婚,有人害怕成为大龄剩女而疲于相亲,有人原本坚持“丁克”,因为老公的威胁而生娃……

虽然是迫于现实压力而进入世俗婚育生活,但她们也在婚姻中收获了幸福。她们问上野千鹤子,她们的选择是不是违背女性主义?“结了婚,是不是一种有瑕疵的女性主义”?

这些分享和提问,一样触到了围观者的雷点,齐刷刷地指责她们的拧巴和纠结,是典型的“既要又要”:明明被社会成见裹挟进了婚姻,在父权面前不断妥协,维持住“人生赢家”的体面,又要在上野千鹤子这获得“独立女性”的认可。

有人总结,这是一种“娇妻思维模式”。北大“娇妻”们不仅拒绝面对婚姻里的不公平,还要为这种不公平涂脂抹粉,装扮成幸福的模样,完成一场庸俗的自我表演。

相比之下,上野千鹤子仿佛是她们展现成功人生的背景板和解说员。这可不是粉丝们想要看的对谈啊。

2

那么,粉丝们想要看的是什么呢?

我翻了很多点评,发现大部分是对博主的批评、谩骂、嘲讽,但自己原本想要看的是什么,想要和上野千鹤子交流什么问题,或者说,头脑里原本期待的一场关于女性主义的公共讨论是什么样子的,很少有人提及。

说实话,作为一个对上野千鹤子感兴趣的读者,这场访谈也很难满足我。

我并不是反感所谓的“娇妻思维”,也不是鄙视博主的选择,而是对这类“婚恋问题茶话会”审美疲劳。结婚也好,不婚也罢,说到底是一种个人的选择。非要把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标尺,去论证自己和他人的选择是好还是坏,是不是符合女性主义的设定,其实挺教条的。

正如上野千鹤子在访谈中提到的:

“最重要的是,要诚实对待自己,在每个方面扪心自问,这里能让,那里绝对不能让,问到最后肯定都能搞清楚,关键是不能糊弄自己。我心目中的女性主义,是追求自由的思想,只要自由自在地活着,怎么样都可以。”

就我理解,女性主义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做女人”标准,它更多是给予女性一种理论武器,来准确察觉、描述个人和群体所处的困境,反抗那些约定俗成的压迫和权利的不平等,保持一种人间清醒。

但要保持清醒,并在清醒中坚定前行,不能仅靠个人的自觉和努力。上野千鹤子在访谈中也提到:

“个人能解决的事情是有极限的。有些必须通过社会或制度的改变去实现”。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可惜博主没有展开来谈。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扑上去问:

个人可以做些什么,来推动社会的改变?

具体而言,如何让更多女性察觉到,那些束缚她们的深层的社会现实?如何帮助那些想要获得自由的女性,摆脱环境的束缚呢?

这是我向往的、关于女性主义的公共讨论。

3

在“北大宿舍聊天”这场访谈风波发酵的同时,本周另一新闻也冲击着舆论场——“16岁少女被父母卖掉后出逃”。

四川凉州姑娘小苦,不愿沦为父母换取高价彩礼的工具,和一个不爱的男人结婚,逃到广东打工,却被男方找到并胁迫回老家。返乡途中她报警救助后,警察买票将她们一家人送回了四川。

这一新闻让人震惊不已。好在新闻曝光之后,小苦的父母打消了“卖”掉她的念头,承诺退还彩礼。政府允诺送小苦去职校上学。

这是个悲喜交集的结局。喜的是,小苦逃过了一劫。悲的是,如果不是媒体歪打正着地把这件事曝光,不是因为舆情汹涌,等待着小苦的将是什么呢?

小苦的背后,还有很多跟她有同样遭遇的女孩,她们的故事没有被看到,她们的声音没有机会被倾听,孤身一人忍受或对抗父权社会里的种种不平等安排,对此,我们能做什么呢?

网络围观是一种力量,但它也是碎片化的,转瞬即逝的,更是喜新厌旧的,很难转化成一种持续、理性的公共讨论和行动。

围观的力量能照亮小苦,但很难照亮小苦所置身的那个广大的、处在阴影中的人群。

从一种偶尔的围观、单纯的情绪发泄,转变成一种长期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